广安秦氏家族将好学家风传承百年

来源:封面新闻 时间:2023-08-14 07:15:01

悬壶济世、教书育人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广安秦氏家族将好学家风传承百年

辛亥革命先驱、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秦炳画像。

维修后的秦氏宗祠。

农家小院,大门两边的对联字迹已微微脱落,但仍见苍劲有力。堂屋里,一排排药柜摆放整齐。

“秦医生在家没?”有人路过小院询问。

“我儿子出诊去了,等会再来吧。”秦启科朗声回复。

百米外,是秦家祠堂。清康熙年间,秦氏先祖自湖南零陵县入川,落业于广安市广安区龙台镇,他们世代多以行医为生,悬壶济世,后又奔波四海,教书育人。辛亥革命先驱、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秦炳便是秦家后人。

8月10日,华西都市报、封面新闻记者走进秦家祠堂,聆听这个家族的百年壮阔。

一副泛黄的对联 背后是好学家风的传承

“大门外的对联,是我小儿子写的。”指着门口泛黄的对联,秦启科十分自豪。

秦启科一家都能挥毫泼墨。秦启科的父亲没读过什么书,却写得一手好字。上世纪70年代,秦启科家里穷,但家里几个嗷嗷待哺的孩子需要喂养,尚是文弱书生的秦启科一咬牙狠下心,便去做了苦力,补贴家用。恢复高考后,秦启科抓住机遇,努力考上了民办教师。秦启科还记得,1987年,他和父亲、两个儿子,几个人拿了几支毛笔便上街卖对联。他们一家的对联卖得又好又快。“如今,逢年过节还有不少人找我帮忙写对联。”秦启科说。

从秦启科的祖父在清政府做官开始,这个家族始终好学向上。在日复一日的言传身教中,他们将好学家风传承百年。

“我们家大部分都是知识分子。”年近八十的秦启科思维敏捷,逻辑清晰,依稀可见年轻时当老师的样子。他的大儿子在家做乡村医生,谁家有个头疼脑热都离不开他。小儿子从吉林大学研究生毕业后,在重庆找到一份工作。侄儿在中科院航天三院做科研。如今,几个孙子也考上了大学。

一座烧毁的房屋 背后是不灭的革命光辉

距离秦启科家不远处,有一栋已经烧毁只剩屋架的房屋,青草丛生,布满青苔。1883年,秦炳就在这里出生。

上私塾时,秦炳即聪敏好学,习作过人。等到稍大点,便开始学拳击、剑术,还撰有“大地龙蛇堪起舞,普天夷狄应伐诛”的对联。后来,他到紫荇书院(即紫金精舍)、顺庆府联合中学堂就读。光绪三十二年(1906年)春,秦炳与伍安全同入四川陆军弁目队,1907年加入中国同盟会。

1908年,秦炳回到家乡广安,受聘为石笋乡小学堂体育教习。1909年初,秦炳与革命党人熊克武、余英、曾省斋等商定在广安发动起义,夺取盐务巡防营库存的数百支枪,建立一支由中国同盟会领导的武装力量,以便开展较大规模的武装斗争。

广安起义失败后,秦炳经顺庆、成都、峨眉到井研。同年五月,又去荣昌与方冲、但懋辛等密谋嘉定(乐山)起义。事败,秦炳因清廷查缉甚严,乃去昆明,入新军。

1911年,秦炳参加黄花岗起义,壮烈牺牲。

一座完好的祠堂 背后是一个家族的团结

秦家祠堂正殿屋梁上雕梁画栋,龙飞凤舞,栩栩如生。自1888年修建秦家祠堂以来,如今已有120余年历史。

“曾经的秦家祠堂,是教书育人的地方,培育了秦炳等人才。”秦启科说,这里从修建之初至今的一百年间,便是族人聚居、生活的地方。但祠堂因长期荒废,到2009年,已破烂不堪,杂草丛生。为了让后代能够铭记历史,秦启科便和其他族人商议进行维修,大家纷纷表示赞成。随后,秦氏族人纷纷捐资,凑了二十万余元,终于将祠堂修葺一新。

“慎终追远,明德归厚矣。”今年清明节,秦氏族人300余人齐聚秦家祠堂,祭先祖,教育子孙后代。

当时,看着祠堂内的欢颜笑语,听着台上的家风家规宣讲,秦启科想,这便是大家竭尽全力修缮祠堂的意义所在吧。

华西都市报-封面新闻记者 刘彦君 摄影报道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X 关闭

Copyright ©  2015-2023 京津冀家居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京ICP备2022022245号-12   联系邮箱:434 922 62 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