岳飞的背上到底有没有刺字?秦桧是不是金人的间谍?南宋只有半壁江山,为什么还能支撑一百多年?皇帝的妹妹为什么叫“帝姬”,而不叫“公主”?陆游和唐琬的唯美爱情故事,为什么会是个悲剧?电影《满江红》背后有着怎样的历史故事?
(资料图片)
近日,百家讲坛主讲人唐博的新作《宋高宗时代的大人物》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。该书讲述了宋高宗时代官场、情场、战场的16个大人物的人生轨迹,还原了他们的生存哲学。进而以个人命运关照时代,不只是大人物的历史,也是社会生活的历史、政治文化的历史。该书每篇人物小传以诗词入题、故事打底、辅以宋画,将南宋的制度、民俗、掌故以及史学思考融于人物叙事中,共同绘就了宋高宗时代与众不同的社会风貌和历史画卷。
作者简介
唐博,1981年生,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博士,著名历史学家戴逸先生关门弟子。主攻清史,兼研宋史。1999年高考河南省历史单科第一名。现供职于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。出版专著《宋仁宗时代的大人物》《历史大变局:中国经济风云的50个桥段》《一驿过一驿:中国驿站2000年》《跟着唐博学历史》等19部,合作翻译《剑桥中国清代前中期史》,发表论文、译文和专栏文章200多篇。2015年登陆中央电视台《百家讲坛》栏目,主讲《清案探秘》系列节目,成为央视《百家讲坛》首位80后主讲人。
以宋高宗当配角,大人物们轮番当主角是该书的一大特色。前言以第一人称、宋高宗的口吻,对宋高宗其人其时代进行了带有文学化色彩的概括。正文以16篇人物故事展开,包括皇后、养子、文官、武将、词人等,同时该书不局限于宋朝自身,把女真族以金兀术、完颜亮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政权纳入视野,让全书的叙事格局更完整。
书中写到的人物如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符号的岳飞,有“女文青”的巅峰李清照,有两宋留存词作最多的辛弃疾,有历史上唯一的金婚皇后,有皇帝身边的“减震器”秦桧,有质问秦桧“莫须有”何以服天下的韩世忠,有一度把赵构追到海上的金兀术……
精彩书摘:
历史上有“岳母刺字”这回事吗?
作者:唐博
“岳母刺字”的典故,家喻户晓。然而,疑问也不少:岳飞背上有没有刺过字?刺了什么字?是否出自岳母之手?
岳飞是个悲情英雄。他死于“莫须有”罪名,死后又背了二十年黑锅。故而,关于他的一手史料,要么存世稀少,要么篡改失真。对“岳母刺字”之谜的考证就难了。
关于岳飞背上刺有“尽忠报国”四个字的说法,最早见于《宋史·岳飞传》。其中记载,入狱后,面对秦桧党羽何铸的审讯,岳飞义正辞严,诘问“爱国何罪”。说罢,当面“裂裳以背示铸,有‘尽忠报国’四大字,深入肤理”。何铸见状,汗颜词穷。
《宋史·何铸传》也记载了这个桥段:“飞袒而示之背,背有旧涅‘尽忠报国’四大字,深入肤理。既而阅实,俱无验,铸察其冤,白之桧。”
作为官修正史,《宋史》回答了“刺没刺字”和“刺了什么字”的疑问。不过,官修正史的记载就一定可靠吗?
《宋史》在编纂过程中大量参考了宋代留存的国史资料。按照王曾瑜教授的研究,其中的《宋史·岳飞传》,大体照抄了南宋官修史书《中兴四朝国史》的《岳飞传》。
《中兴四朝国史》的《岳飞传》,相当于章颖《南渡四将传》中《岳飞传》的简略本。
章颖《南渡四将传》的《岳飞传》,是根据岳飞的孙子岳珂呈送南宋朝廷的《大父先臣飞行实编年》(又名《鄂王行实编年》)编撰而成,收录在他整理的《金陀粹编》之中。
关于《金陀粹编》,还有个小故事。
绍兴三十二年(1162),宋孝宗继位不久,宣布为岳飞平反,追复原官,赦免家属。在朝廷支持下,岳飞第三子岳霖“考于闻见,访于遗卒”,全方位收集和整合岳飞资料,形成草稿。他的次子岳珂以此为基础,撰写完成了《金陀粹编》和《金陀续编》。
这么看,《宋史·岳飞传》的史料源头扎实,可信度高。
有趣的是,《金陀粹编》和《金陀续编》虽然极力为岳飞彰显功绩、鸣冤叫屈,却都没提到“刺字”的事。如果岳母有此懿德,以严谨治学著称的岳霖和岳珂,断不会漏掉的。
既然源头都没提到“刺字”,那么《宋史·岳飞传》的“刺字”故事又是从哪来的呢?
王曾瑜教授认为,问题可能出在《中兴四朝国史》的《岳飞传》,它参考了何铸子孙上报的行状、墓志,增补了“刺字”的故事。那么,这篇《岳飞传》的内容可靠吗?增补的“刺字”故事是真事吗?
岳飞出身卒伍,长期与士兵同甘共苦,无论是避暑,还是疗伤,都会脱光膀子。如果他的脊背上有刺字,应该不止一个人见过。岳霖父子岂能不知?
事后,何铸曾遭弹劾,罪名之一就是“日延过客,密议朝政,以欲缓岳飞之死”。如果他确实见过“尽忠报国”的刺字,只要“欲缓岳飞之死”,一定会满世界爆料。岳霖父子岂能不知!
在岳飞平反、舆论转向的情况下,面对岳霖的查访,包括何铸在内的受访者没必要遮遮掩掩。然而,岳霖没有获得“刺字”的任何信息。反倒是成书于岳珂去世十四年后,即宋理宗宝祐五年(1257)的《中兴四朝国史》,出现了“刺字”的情节。这不是很奇怪吗?
如果连“刺字”的说法都站不住脚的话,那么还有必要讨论“是谁刺字”的问题吗?
清代学者钱汝雯在《唐门岳氏宗谱》里提到:“靖康初始见宋高宗,母涅其背‘尽忠报国’。”他认为,岳飞背上的字是“母刺”。问题是,《唐门岳氏宗谱》不但问世晚,而且“讹谬甚多”,不足为凭。
《宋史·岳飞传》对“是谁刺字”语焉不详,导致民间传闻不胫而走,生出多个版本。
明代成化年间的话本《精忠记》提到,岳飞脊背上刺了“赤心救国”四字。嘉靖年间熊大本的《武穆精忠传》提到,岳飞出钱请工匠在脊背上刺了“尽忠报国”四字。明末李梅草创、冯梦龙改定的《精忠旗传奇》提到,部将张宪给岳飞的脊背刺了“精忠报国”四字。
背上刺字的传说,在明代演绎了许多版本,但都跟岳母无关。“岳母刺字”的故事第一次出现在舆论场,是在清代乾隆年间。
杭州钱彩评的《精忠说岳》,第二十二回回目便是“结义盟王佐假名,刺精忠岳母训子”,绘声绘色地讲述了刺字的过程:先在岳飞脊背上用毛笔书写,再用绣花针刺就,然后涂以醋墨,使之永不褪色。《精忠说岳》认定,刺的字是“精忠报国”。
无论是古代,还是现代,刺字都是个技术活。《水浒传》第八回讲林冲被“刺配远恶军州”,“唤个文笔匠,刺了面颊”。第十二回讲杨志被判刑,也是“唤个文墨匠人,刺了两行金印,迭配北京大名府留守司充军”。林冲和杨志的经历表明,刺字的专业性很强,有专门的职业和专人操办。
更何况,岳母只是个普通农妇,文化程度不高。刺字的活,她做不来。《金陀粹编》卷九《遗事》倒是记载了她勉励岳飞“从戎报国”的故事,比“刺字”更符合逻辑。
刺字不但是技术活,而且门槛很高,不是谁想刺就能刺的。
北宋初年,朝廷就明确了“不刺字不可为兵”的制度和传统。在脸上刺字,又叫“面涅”,主要是为了将士兵区别于普通百姓,防止士兵开小差。
带着洗不掉的“面涅”,士兵们只能“刺字永充军籍”,被人歧视,甚至误以为是“刺配”某地的囚徒,乃至殃及子孙。就这样,士兵的社会地位不断下滑。在“重文轻武”的大环境里,“好男不当兵”成了宋代社会的口头禅。
祖宗之法是北宋官场的“政治正确”,“不刺字不可为兵”的制度谁也不敢推倒,只能在具体操作中变通。
范仲淹就网开一面,传令招募来的陕西本地士兵,只要在手背或手臂上刺字,就可开赴前线。反正是“刺字”,在哪刺不都是刺嘛,何必非要在脸上刺呢?给士兵留点“面子”,让他们不必带着“面涅”度过余生,还能在战后“得复为民”,既遵守了制度,又给了条生路,两全其美。
把死板的制度用活,用出最大收益,这也是一项技术活。
当兵虽然社会地位不高,但相比游民、饥民和草寇,仍不失为好职业。一旦入了军籍,虽然刺字于面,脸上破相,但能吃上皇粮,衣食就有了着落。官府也会觉得,“上可以足兵,下可以去民之盗”,省了很多心。
岳飞家道中落,渴望参军养活自己,报效国家,又不能违反“不刺字不可为兵”的传统。既然范仲淹变通在先,他在背上刺字就有了可操作性。
还有最后一个问题:记载岳飞刺字的多数历史文献显示,岳飞背上刺的是“尽忠报国”,那么“精忠报国”的提法又是从哪儿来的呢?
绍兴三年(1133),赵构御赐“精忠岳飞”四个字,还让人制作写有“精忠岳飞”的旗帜,以表彰他的赫赫战功。赵构很清楚,没有岳飞等人坚持抗金,他保不住这半壁江山。
明代以后,“精忠岳飞”就演绎成“精忠报国”,甚至取代了“尽忠报国”,成了传说中岳飞背上刺的字。
这显然是误传,但并非简单的以讹传讹。明王朝一直在对付来自北方草原的军事威胁,一直在努力消除元代“四等人”制度的遗毒。统治者需要宣扬“精忠报国”的精神,来团结全国百姓,捍卫汉人政权,抵抗草原民族。
于是,岳飞及其“精忠报国”就成了官方宣传的先进典型代表。
历史的书写,从来都甩不掉政治色彩和时代烙印。“岳母刺字”的故事也不例外。它是个经不起推敲的传说,但又寄托着人们对于英雄形象的美好期待。这才是“岳母刺字”的真正价值。
南方网记者 郭昊奇
上一篇:航天娃的“六一”儿童节
下一篇:最后一页
X 关闭
Copyright © 2015-2023 京津冀家居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京ICP备2022022245号-12 联系邮箱:434 922 62 @qq.com